大腦

內向外向定義有何不同?圖解4大差異,I人E人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

內向外向定義有何不同?圖解4大差異,I人E人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內向外向定義有何不同?圖解4大差異,I人E人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。freepik by rawpixel.com

編按:內向、外向不只是看朋友多寡或愛不愛講話!心理師解析兩者在能量來源、外向活力、對刺激的敏感度,以及大腦運作上的差異,並教你用更精準的方式判斷,了解自己屬於內向、外向,或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綜向性格,理解自己與他人的互動需求、如何活的更自在。

如同前面所說,內向/外向不能只用一個人的活力、朋友多寡、愛不愛講話來判斷。兩者在大腦運作的本質上也有差異,以下依序說明:

一、內向/外向,得到能量的方式不同

我的好朋友許庭韶諮商心理師,曾經用一個我很喜歡的比喻:內向者像是「充電電池」,恢復能量的方式是一個人靜靜待著,慢慢地恢復能量。而外向者像是「太陽能板」,需要靠別人的活力、熱力,讓自己快速補充能量。

如果把能量的儲存與運用比喻成銀行存款:

內向者,與人互動、交流是提款,獨處是存款。

外向者,獨處可能會感到無聊、乏味,屬於提款,但與人互動、交流,則是存款。

這樣的差別沒有好壞,只是傾向的不同。

當然,內向的人也會想見朋友,喜歡與朋友交流、相處,有分享心事的需求,也能享受出遊與旅行。而外向的人也會感到疲累,想要獨處休息,需要有專屬於自己的Me Time。

記住,內向/外向不是非黑即白的區別,而是程度與比例的不同

以我自己為例,在一個內向的心理測驗中,我的內向分數是 90 分(滿分 100 分),但我還是會主動約朋友聚餐、玩密室逃脫。

只是在聚會結束後,我有可能會累到完全不想說話,即使是跟很熟的朋友;搭捷運的時候會想與朋友坐在不同的車廂,這樣就可以不用再講話,能好好休息。

幸好我身邊的朋友多是心理師,我不用特別解釋自己的狀態,大家都很包容我。他們並不會以為我不合群或難相處。

(延伸閱讀/我是內向還是外向?3分鐘自我測驗,了解自己是I人還E人,可參考這篇文章的完整介紹

二、內向/外向,對刺激的反應不同

第二個內向/外向的差別,是對於「刺激」的反應程度。

雖然大部分的內向者表現得比較安靜,甚至看似沒有反應或顯得無聊,但他們的內在其實一點也不平靜。

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受到刺激。當內向者被引起強烈的內在反應,他們需要透過限制與減少刺激,降低消耗與不適感。

反之,外向者對於外在刺激比較不敏感,他們反而容易感到無聊與乏味,所以需要一些新鮮、較強烈的刺激,維持活力與興奮感,這也是外向者補充能量的方式。

內向者對刺激不是沒有反應,而是當機

以我自己為例,在接觸心理學之前,大家對我的評價多是聽話、乖巧、文靜、好相處,認為我是個軟綿綿、無害、情緒平穩的人。連我自己也以為自己是個比較鈍感,情緒波動較小的人。

但當我理解到「內向者其實對刺激比較敏感」這個觀點時,我才漸漸明白自己的某些行為,原來其來有自。

舉例來說,我跟朋友出門逛街時,常常會被問:「你是不是很累啊?好像話變很少、反應變很慢。」

被問過幾次之後,我開始反思這件事。

後來,我才發現,原來一邊逛街,一邊說話,對我來說,那是大量的刺激不斷湧入我的內在:聊天話題、櫥窗商品、路過的行人、攤販的食物味道、手機跳出的訊息,這些種種對我而言,已經有點「超載」了。

朋友說我「沒有反應」,其實不是因為我「沒有感覺」,而是過載後的「當機」。

我也能理解自己為什麼有時候雖然有點寂寞,但獨自看電影、逛街,反而讓我很自在,因為我可以專注在想買的東西,不用想著要聊什麼話題,享受著自帶保護罩逛街的自由(當然也會盡量避免太過熱情的店員)。

不過,我偶爾也會主動約朋友出去逛街,但重點就會擺在:「重要的不是買了什麼,而是能跟朋友一起走走、晃晃」的陪伴。

藉由管理接受刺激的程度,讓我能更自在地在不同模式之間切換。

我也不會誤以為是自己難相處或反應慢,而是能正確理解:我其實是已經過載了

僅為情境配圖,取自freepik圖/僅為情境配圖,取自freepik

三、內向/外向,大腦活動與神經傳導物質的差異

為什麼內向者和外向者在能量補充和刺激反應上,有如此大的差異?科學研究指出,這是因為兩者使用了不同的神經傳導物質路徑。

內向者較容易受「乙醯膽鹼」的神經傳導路徑支配。乙醯膽鹼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傳遞媒介,能幫助我們獲得安定、平靜的心情,甚至會降低血壓與脈搏。

乙醯膽鹼的傳導路徑較「長」,因此需要更多時間來吸收、消化和整合資訊與知識,才能做出回應。

這就是為什麼內向者在接收大量資訊時,需要慢慢消化。若刺激過量,他們會像電腦開啟太多視窗而當機,而乙醯膽鹼能幫助內向者保持冷靜、清醒,讓他們感受到平靜與細膩的幸福感。

例如在安靜的咖啡店裡待著,聽著自己喜歡的音樂,看著自己喜歡的書,這些靜態活動,都是能夠幫助內向者感受到幸福、平靜的重要來源。

相對地,外向者對「多巴胺」這個神經傳導物質的感受度較低。多巴胺是所謂的「快樂分子」,會影響情緒變化、快樂感、欲望與注意力。外向者的大腦內在活動較少,更依賴「短而迅速」的多巴胺神經傳導路徑來提供能量,因此更渴望外在刺激

所以外向者追求幸福的方式,往往是透過刺激性的活動,例如搖滾音樂節、極限運動、高強度的娛樂和大量對話等外部活動,才能感受到活力、幸福與快感。

四、內向/外向,記憶提取與表達的差異

由於神經傳導路徑的不同,內向者和外向者在記憶提取與運用上,也有差異,進而影響他們的認知深度與廣度。

內向者的神經傳導路徑較長,習慣提取長期記憶,所以當你問內向者一個問題時,他們會在內心搜尋更多、更深遠的資訊,試圖給出完整的答案。

於是,你可能覺得內向者的反應「慢」,但其實是因為他們正在整理大量資訊,努力做出周全的表達。

在交流時,內向者傾向「想完再說」,奉行「三思而後行」的原則,就像撞球或射箭般,講求深思熟慮與精準度。

對內向者而言,「深入的體驗」更令他們感到自在,也是他們所擅長的。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大多數內向者的朋友圈雖然不大,但關係往往深刻且重視意義。

反觀外向者的神經傳導路徑較短且快速,習慣提取短期記憶。當你詢問外向者時,他們會立即分享腦中浮現的想法,因此常給人有創意、反應靈活的印象,也展現出充沛的活力與精力。

外向者在交流時,傾向「邊想邊說」,就像打羽毛球或桌球,講求快速反應與即時互動,好處是快速、靈活,但掌握不好時,會顯得衝動。

「廣闊的體驗」是外向者的特色,因此常給人交友廣泛、興趣多元的印象。而這種多樣化的刺激,正是外向者補充能量的重要來源。

內向 vs 外向

比喻內向(充電電池)外向(太陽能板)
得到能量透過休息、獨處透過與別人互動
對外在刺激的反應較敏感較不敏感
大腦活動較長且慢較短且快
神經傳導物質需要乙醯膽鹼,獲得平靜與幸福對多巴胺較不敏感,更渴望刺激
記憶提取的方式習慣提取長期記憶習慣提取短期記憶
體驗的深度與廣度偏好「深度的體驗」偏好「廣闊的體驗」
思考與表達想完再說,三思而後行可以邊想邊說

圖解內向 vs 外向差異。寶瓶文化提供圖/圖解內向 vs 外向差異。寶瓶文化提供

介於「內向」與「外向」之間──綜向性格

或許你會問:「我上述兩個特質和反應都有,那麼,我到底是內向,還是外向?」

或許你是屬於綜向性格(中間性格)。

綜向性格(中間性格)

如同前文所說,內/外向不是一種二元絕對的分類,而是一條光譜上的某一點。

綜向性格代表你處於一個比較中間的位置,既不外向,又不內向,在兩種狀態下都能感到自在。這其實也是很好的性格狀態。

(本文節錄自《只是快撐不下去了──給不敢讓人失望的「高功能內向者」日常救援手冊》一書,作者 諮商心理師 邱淳孝,寶瓶文化

《只是快撐不下去了──給不敢讓人失望的「高功能內向者」日常救援手冊》寶瓶文化提供圖/《只是快撐不下去了──給不敢讓人失望的「高功能內向者」日常救援手冊》寶瓶文化提供


加入健康遠見Line,對身體好! 加入健康遠見Line,對身體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