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療

常腰酸背痛原因是?醫揭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症狀治療方法,4動作自我舒緩

常腰酸背痛原因是?醫揭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症狀治療方法,4動作自我舒緩 常腰酸背痛原因是?醫揭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症狀治療方法,4動作自我舒緩。僅為情境配圖,取自photoAC

編按:腰痠背痛只是姿勢不良?其實「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」才是隱藏元凶!醫師提醒,薦髂關節疼痛症狀可能包括腰痛、背痛、骨盆不穩、假性長短腳,甚至久坐久站後屁股發緊等。醫師除說明薦髂關節疼痛治療方法,也進一步傳授如何透過伸展及核心強化運動自我舒緩腰痛不適,減少疼痛反覆發作。

50 歲的陳小姐在家裡深蹲以後開始腰痛,痛點很深感覺摸不太到,有時候會跑來跑去甚至往腳傳遞。她試過許多治療方式包括針灸拔罐、整骨、吃止痛藥、也在診所拉腰拉了幾週仍然好好壞壞。經過復健科醫師一系列檢查,包括動作測試、X光、超音波等,最後發現是「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」。

經過醫師注射「增生治療」、物理治療師使用進階儀器「射頻治療」、再加上徒手放鬆胸腰筋膜、調整深蹲動作逐漸強化,在兩週的治療後,運動過程中幾乎沒有疼痛發生。

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是什麼?

薦髂關節是骨盆後方彎彎曲曲的兩個半月狀關節,把身體的重量沿著腰傳遞到骨盆上面。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顧名思義,並不只是「發炎」這麼簡單。有些薦髂關節疼痛的確是發炎造成,例如急性創傷直接撞擊,或是風濕免疫疾病讓身體自己的抗體攻擊關節引起發炎引起。

也有很多時候和長時間不好的姿勢、不適當的慢性力量有關。女性在生產後引起的韌帶鬆弛和生產過程中的創傷、骨盆形狀改變也常和疼痛相關。薦髂關節周圍有許多敏感的神經,常常一有風吹草動就讓人坐立難安,也常有疼痛傳遞到腰和骨盆以外的身體區域,例如屁股、大小腿、髖關節附近。

薦髂關節位置。林杏青醫師提供圖/薦髂關節位置。林杏青醫師提供

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可能的症狀

除了關節本身局部疼痛,如果久站或久坐後出現下背痛、單腳站立或走路時屁股或腰疼痛、覺得骨盆歪斜站姿不穩、如臀部或下背常常有過度緊繃的感覺無法放鬆、兩腳長短感覺不同、甚至發現鞋底磨損不平均都可能是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的表現。有時候甚至會被以為是長短腳。

就醫時醫師會透過動作評估、影像檢查確認問題,必要時透過抽血排除風濕免疫問題;當難以診斷時,復健科醫師可以透過注射麻醉藥物到關節處,看疼痛是否會立即消失,來驗證問題。

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常見的疼痛位置。林杏青醫師提供圖/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常見的疼痛位置。林杏青醫師提供

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該怎麼處理與治療?

薦髂關節治療的方式十分多元,包括最適度休息、避開疼痛動作、較為常見的復健儀器治療(如熱療、電療與腰部牽引)、徒手治療放鬆、運動訓練強化肌肉、肌貼貼紮幫助穩定、其他也包括進階的儀器治療如震波治療、射頻治療。

注射治療中若急性疼痛可以考慮使用超音波導引注射類固醇、或是透過增生注射治療(如高濃度葡萄糖水、高濃度血小板血漿(PRP))來促進修復。

骨盆上的薦髂關節結構非常特殊,痛的表現十分多元也常伴隨神經疼痛。疼痛不適造成動作傾斜,常常引起「假性長短腳」;而緊繃感往往也不是真的組織結構縮短,常常是身體對於避免受傷而想要縮起來的反應。

因此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不是單靠放鬆按摩、喬一喬就能解決的問題。如果問題的源頭來自不良的動作不斷發生、失衡的肌群缺乏正確訓練,那就很難跳過主動運動訓練徹底解決問題。

薦髂關節自我舒緩動作示範

薦髂關節的活動與穩定仰賴髖關節肌群及下背穩定肌群共同參與,以下將介紹幾個可以放鬆腿部肌群及加強下背穩定的運動,可作為日常保健,預防薦髂關節疼痛。

髖關節前側伸展

採取高跪姿,將腹部核心穩定後以臀部的力氣向前推,伸展髖前側(如圖片手指位置),可以在微緊繃的位置停留 10 - 20 秒。

髖關節前側伸展。林杏青醫師提供圖/髖關節前側伸展。林杏青醫師提供

  • 髖關節前內側伸展

  • 採取高跪姿,將前腳向側邊打開 90 度,將腹部核心穩定後將骨盆往外側腳的膝蓋方向推動,可以在微緊繃的位置停留 10 - 20 秒。

注意:兩種髖關節伸展主要是伸展腿部肌肉,而不是挺腰的動作,過程中需保持脊椎中立,且不會有腰部及下背的疼痛。

髖關節前內側伸展。林杏青醫師提供圖/髖關節前內側伸展。林杏青醫師提供

  • 核心強化動作—鳥狗式

  • 四足跪姿,注意肩膀在手掌正上方,髖關節在膝蓋正上方。可以先單側手或腳抬起,保持核心穩定,待動作熟練後,再同時抬起對側的手腳。

小提醒:過程中可以保持視線在兩手正中間,可以保持頸椎的穩定。若是手腕在撐的時候會感覺到卡緊不適,可以加墊一條毛巾作為緩衝。

核心強化動作—鳥狗式。林杏青醫師提供圖/核心強化動作—鳥狗式。林杏青醫師提供

核心強化動作—死蟲式

平躺,雙手伸向天花板,膝蓋 90 度。將一手與對側腳同時往外伸直,保持核心收緊。

核心強化動作—死蟲式。林杏青醫師提供圖/核心強化動作—死蟲式。林杏青醫師提供

以上運動僅供日常保健舒緩,如果疼痛伴隨下肢麻木、劇痛、大小便異常,需立即就醫排查神經壓迫。部分患者疼痛來自腰椎或髖關節病變或孕產婦,需要專業評估後再確定處理策略,需在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進行運動。

作者

台灣復健醫學會健康促進暨運動醫學委員會委員/杏仁復健科診所院長林杏青醫師

杏仁復健科診所游小橋物理治療師

(※本文由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授權提供 )

更多內容請至臉書粉絲團:台灣運動醫學學會 - SMA官網:台灣運動醫學學會


加入健康遠見Line,對身體好! 加入健康遠見Line,對身體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