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按:許多乳癌患者在芳香酶抑制劑治療後,常出現骨質疏鬆與關節痛等乳癌治療副作用。台大骨科教授提醒,有研究發現,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劑的乳癌婦女,罹患骨量缺少症、骨質疏鬆症、骨折的風險,顯著高於一般婦女,需早期介入預防,特別是更年期/停經後婦女更要留意。建議患者除例行治療,可與醫師討論骨骼保健策略,透過定期骨密度檢查、營養補充與規律運動,維持骨骼強健。若能配合醫療追蹤與生活調整,就能在治療過程中降低副作用,延緩骨量流失,守護骨骼及整體健康。
個案分享
簡太太,54 歲,是一位家庭主婦,兩年前右側乳房出現硬塊,逐漸長大,去就診後被診斷出早期乳癌,還沒有轉移到骨骼,簡太太的心情宛如晴天霹靂,隨著年紀增長,簡太太的體能和肌力已逐漸不如從前,尤其停經的症狀更為加重,現在又突然增加乳癌的負擔後,更令她擔憂。
後來簡太太接受腫瘤手術和化療,手術後的檢驗結果顯示,切除手術相當成功,病理切片檢查為荷爾蒙受體呈陽性,醫師建議她接受荷爾蒙治療,以控制止癌細胞的生長和再發。
擔心芳香酶抑制劑副作用,乳癌治療留意這些事
簡太太從病友們打聽一些芳香酶抑制劑治療的經驗,她得知可能的副作用包括熱潮紅、夜間盜汗、疲倦、停經、腹瀉、噁心、關節疼痛、骨折、骨質疏鬆症等,尤其讓她很擔心的是,接受此種治療方案可能造成會骨質疏鬆症,因此她被轉診到門診諮詢。
在問診時發現,簡太太在服用荷爾蒙治療藥物後,總覺得全身關節和骨骼會痠痛,肌肉顯得僵硬,其他方面的健康狀況良好。評估骨鬆風險因子結果發現,簡太太先前沒有骨折史,沒有吸菸和酗酒,每天步行 30 分鐘,並未注重高鈣飲食,也未補充維生素D,母親曾罹患骨質疏鬆症,父母沒有髖部骨折史。
後來安排雙能量X光吸收骨密度檢查(DXA),結果簡太太的腰椎骨密度T值為 -2.2 ,右股骨頸T值為 -2.0 ,都是骨量缺少,血液檢查肝功能和腎功能正常,血中 25-羥基維生素 D濃度為 12 ng/ml,為維生素缺乏狀態;經骨鬆保健衛教後,安排定期檢查,並處方症狀治療藥物,增加維生素D補充劑量後,症狀漸近改善,簡太太也配合做肌力訓練,增強體能,目前在門診定期追蹤中。

不只乳癌挑戰,個案面臨2個骨量快速流失考驗
檢討起來,簡太太正面臨著兩個骨量快速流失的考驗:
第一,是她處於停經的年紀,這種停經和年紀相關的骨流失是必然的現象,尤其是停經後的前 5 年,骨量流失最快。
第二是,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劑來治療早期乳癌,會加重骨流失,以及日後的骨鬆和脆弱性骨折的風險。
曾有研究 529 名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劑的乳癌婦女,中位年齡 77 歲,結果 148 人(42 %)罹患骨量缺少症,64 人(18 %)罹患骨質疏鬆症,112人(23 %)曾發生骨折,顯著高於一般婦女,值得重視。
面對著乳癌的挑戰,已讓簡太太相當擔憂難受,面對荷爾蒙治療可能引起的骨流失,更讓她慌張;抗骨鬆藥物雖有功效,但也要慎重注意可能的副作用,因此,應慎重考量。
建議乳癌病人與醫師討論—荷爾蒙治療的必要性
通常建議病人與乳醫腫瘤醫師討論荷爾蒙治療的必要性,若有必要,應接受治療的建議。關於骨鬆的防治,可先檢查骨密度和骨代謝功能,評估骨流失的相關風險因子,包括年齡、吸煙史、酗酒、身高、體重、家族史、50 歲後脆弱性骨折個人史、類固醇使用史等,並落實正確的生活保健,戒菸酒。
簡太太確定要開始接受荷爾蒙治療,安排雙能量X光吸收骨密度測量發現骨量缺少,血中 25-羥基維生素D濃度太低,這些都應及早改善。建議荷重運動和肌力訓練,每天攝取足量鈣(每天1000 - 1200 毫克)和增加維生素D3補充劑量,並定期檢測血中 25-羥基維生素D濃度,等正常後再調整劑量,日後再定期檢查骨密度。
目前雙磷酸鹽類抗骨鬆藥物和抑制破骨細胞的製劑,都可用於維護骨量、預防乳腺癌復發、預防骨轉移或延長存活期,但也有一些潛在的併發症。腫瘤科醫師對此類藥物的處方劑量、持續時間會有不同考量,抗骨鬆藥物種類多,應與專家討論後再選擇適當開始治療,比較合適。
(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—楊榮森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