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按:你以為肌肉流失是老年人才會遇到的問題嗎?其實不然。研究顯示,從 40 歲開始,肌肉量每年平均會自然流失約 1 %;到了 70 歲,超過 20 %的人已出現明顯的肌少症。吳明珠中醫師指出,從中醫角度來看「肌少症」不只是老化問題,更是脾虛與氣血不足的結果。想要養出肌肉,別只靠運動與蛋白質補充,更要顧好脾胃,從根本打好氣血的基礎。一起來看看肌少症吃什麼、中醫肌少症飲食小訣竅有哪些!
診間故事:57歲的健身菜鳥,身體愈練愈虛
已經 57 歲的阿光先生來看診,他是一位坐了 30 年辦公桌的公務員,退休後決定「好好鍛鍊身體」,於是報名健身房,每週 3 次重量訓練,吃飯也改成高蛋白飲食,雞胸肉、蛋白粉不離身。
三個月後,他發現肌肉線條並未明顯增強,反而開始出現疲倦、容易拉傷,晚上還會心悸、胃口變差,甚至走路時膝蓋無力。健身教練問他:「是不是吃得不夠?是不是練得不夠?」甚至身上的肌肉愈來愈少,膝蓋走路感覺很無力,他很擔心是不是練過頭了,還是身體出狀況,他心裡愈來愈不安,才決定來我的門診求診。
我聽他描述作息和飲食內容後,輕輕摸他的脈,笑笑對他說:「不是你吃得不夠,是你的脾胃已經受不了!」阿光的狀況,正是典型的「氣血生化來源不足型肌少症」。
在中醫看來,肌肉的生成,靠的不是單純「吃肉」堆疊上去,而是「脾胃消化吸收」產生的氣血,才能真正養到肌肉裡。脾虛氣弱的人,吃得再多,如果脾胃無法正常消化吸收,就無法產生足夠氣血,肌肉自然無法增長,反而容易積聚濕氣,讓身體浮腫、體力下降。
於是我針對阿光症狀調整,開立顧脾胃、養氣血的藥方,讓身體有源源不絕的能量長出「實在的肌肉」。三個月後,阿光回診,臉色紅潤不少。他開心地跟我說:「現在深蹲一次 50 下沒問題,精神也好多了。」阿光能有如此的轉變,不是突然發生,而是中醫調理肌少症的智慧,從源頭生氣血,不只是練外表而已。
(延伸閱讀/肌少型肥胖是什麼?看起來不胖,卻增三高、失智風險?如何察覺與預防?)
肌少症不僅老化,更是脾虛與氣血不足的結果
你以為肌肉流失是老年人才會遇到的問題嗎?其實不然。研究顯示,從 40 歲開始,肌肉量每年平均會自然流失約 1 %;到了 70 歲,超過 20 %的人已出現明顯的肌少症。
在中醫理論中:「脾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主肌肉四肢。」意思是,脾胃運作正常,氣血充足,才能養出結實有力的肌肉;若脾胃虛弱,則氣血生化無源,肌肉自然鬆弛、無力,甚至逐漸萎縮。
氣血是肌肉的建材,脾胃是製造氣血的工廠,肌肉則是最終的成品。若工廠癱瘓,供給再多的營養也無法轉化為力量,甚至會變成痰濕與脂肪,成為身體的負擔。養肌,別只靠運動與蛋白質補充,更要顧好脾胃,從根本打好氣血的基礎。

肌少症怎麼吃?中藥與肌少症飲食調理建議
肌少症的根源常與脾胃虛弱、氣血不足有關,因此調理的核心在於「補脾益氣、生化氣血」。
建議選用以下中藥材:
黃耆(大補元氣,提升肌肉耐力)、
白朮(健脾祛濕,幫助養分吸收)、
山藥(補腎健脾養肌,滋陰強壯)、
人參(大補元氣,適合虛勞者)、
枸杞(補肝腎、養氣血,亦助於肌肉修復與生成)等。
日常煎煮可參考經典方劑「補中益氣湯」,但仍需依個人體質由中醫師辨證調整用藥。
飲食方面,推薦「四神湯變化版」作為日常補脾食療。將山藥、蓮子、芡實、薏仁洗淨後放入鍋中,以小火慢煮至粥狀。建議每週食用 2 至 3 次,有助於穩定氣血來源、強化肌肉基礎。
變化版四神湯
變化版四神湯做法:將山藥、蓮子、芡實、薏仁洗淨後放入鍋中,以小火慢煮至粥狀。
變化版四神湯吃法:建議每週食用 2 至 3 次,有助於穩定氣血來源、強化肌肉基礎。
肌少症運動訓練有哪些?2簡易調養鍛鍊動作
以下兩組動作有助於改善肌少症,建議採用「動作緩慢、呼吸配合、穩定為主」的原則,每天進行 15 至 20 分鐘,每天持之以恆,效果更佳。
❶ 小負重深蹲:
雙手各持 1 至 2 公斤小啞鈴,背部挺直,緩慢下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,再慢慢起身,有助於強化下肢與核心肌群。
❷ 單腳站立平衡訓練:
左右腿交替練習單腳站立,有助訓練下肢穩定性與神經肌肉協調能力。先站直並縮腹,雙手垂下或扶椅,左腳抬高 5 至 10 公分,維持約 30 秒,再換右腳練習。
生活節奏調整
❶ 早餐一定要吃,9 點前食用完畢最佳。
❷ 午餐、正餐可以豐盛,晚餐清淡易消化。
❸ 下午 4 點後,少吃生冷甜食,可以保護脾胃。
❹ 晚上 11 點前休息,能促進氣血歸藏於臟腑。
吳明珠醫師提醒
● 吃對:蛋白質很重要,但脾胃吸收才是關鍵。
● 動對:每天拉筋、深蹲、單腳站立,讓肌肉記得「出力」。
● 顧對:養好脾胃、養好氣血,肌肉才長得紮實又持久。
● 順天時:早睡早起,跟著身體自然節奏行動,事半功倍。
👉 加入健康遠見 LINE 官方帳號,最新健康保健議題不漏接!
(本文節錄自《骨力全開:吳明珠中醫師教你全齡骨肌保健、預防骨鬆肌少》,作者:吳明珠中醫師,蔚藍文化)


